2017南充二診語文試題及答案(2)
學習頻道
來源: 陽光高考信息平臺 2025-04-02
大 中 小
本站
非官方網站,信息完全免費,僅供參考,不收取任何費用,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抗戰(zhàn)音樂家張曙張曙原名張恩襲,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縣坑口鄉(xiāng)柔川村一農家小院,“張曙”這個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田漢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樂道路上如“初生曙光”,大放異彩。 童年時期,母親所教的山歌,隨處流傳的微調,無不給幼小的張曙以音樂的啟蒙和藝術的滋養(yǎng)。從此,他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1921年底,張曙隨在外經商的父親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學于衢縣高等小學、浙江省立八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段時間所受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啟蒙。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調來音樂教師華蓋,華蓋對張曙重點培養(yǎng),使他在音樂上進步神速。華蓋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對張曙人生道路的選擇產生了深遠影響。1926年秋,張曙中學畢業(yè),沒有按照父親預先設置好的人生道路投考法政學校博取仕途,或是回鄉(xiāng)經商。張曙執(zhí)意報考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在上海藝術大學求學期間,張曙結識了著名戲劇家田漢。 1927年起,張曙開始了左翼音樂創(chuàng)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撻萬惡舊社會的話劇配樂,使張曙的音樂才能鋒芒初露。1928年,張曙考入當時國內最高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跟隨俄國聲樂教授斯拉諾娃和聲樂組主任周淑安學習聲樂,還師從黃自學習作曲,師從朱英兼修二胡1933年1月,張曙在田漢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的革命工作與音樂事業(yè)徹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1935年是張曙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他為話劇《洪水》寫下了三首插曲《風雨催眠曲》、《云兒詞》、《筑堤曲》,又先后創(chuàng)作了《爬山運動歌》、《青年勞動歌》、《抗戰(zhàn)進行曲》等一系列進步歌曲。1936他在南京《新民報》發(fā)表了《談作曲》、《看〈回春之曲〉后》、《談談國難時期的音樂運動》等音樂文論,堅決反對在國難當頭之際“制作消閑音樂”,“把音樂完全趣味化”。張曙進一步闡述用音樂去喚起民眾抗日熱情的主張與手段:“我們既然要通過音樂去喚起大眾、組織大眾,那末我們必得先要懂得大眾的疾苦與希求。倘若你沒有懂得大眾的生活情緒,無論你的作曲技巧怎樣高,你一輩子也作不出大眾真正需要的音樂來,所以我們得要先從大眾去學習,然后才能去教育大眾。1937年“七七”事變后,田漢連夜創(chuàng)作出話劇《盧溝橋》,交由張曙配樂編曲,張曙借用河北民間戲曲《小放牛》的曲調改編《盧溝問答》,此曲在南京公演后不脛而走,成為社會大眾人人愛唱的抗戰(zhàn)歌曲。同月,張曙深感于國家危亡,傾力創(chuàng)作抗戰(zhàn)歌曲的力作《保衛(wèi)國土》。歌曲鏗鏘有力,聽眾為之感奮不已。之后,張曙還為陽翰笙的電影劇本《夜奔》寫了插曲《一條心》。與同時代的新音樂工作者相比,張曙對民間音樂鉆研頗深,其抗戰(zhàn)歌曲汲取生活中群眾吶喊呼號的音調,不僅極具民間風味,也體現(xiàn)出奔放不羈、熱烈雄渾的戰(zhàn)斗精神。 1937年12月,張曙受田漢邀請為田漢新作《最后的勝利》編曲。根據(jù)劇情需要,張曙采用民間山歌的曲調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作《日落西山》,以民間習見的情歌題材,抒發(fā)出仁人志士拋卻兒女情長,毅然走向抗日戰(zhàn)場,甘灑熱血寫春秋的高尚情操。歌曲風格清新,曲調明快優(yōu)美,很快流傳全國,不僅是著名的抗戰(zhàn)抒情歌曲,更作為聲樂教學的經典曲目廣為傳唱。 臺兒莊會戰(zhàn)后,田漢創(chuàng)作詩歌《洪波曲》,交由張曙作曲。張曙決定將此譜寫成大眾化的進行曲,以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通過齊唱與合唱等形式,將臺兒莊會戰(zhàn)的壯烈場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中國軍民精誠團結、血戰(zhàn)到底、眾志成城的磅礴氣勢。此曲很快便流傳開來,成為他一生最負盛名的抗戰(zhàn)歌曲。 據(jù)冼星海在《創(chuàng)作札記》中記載,在紀念抗戰(zhàn)一周年之際,《在太行山上》剛剛寫就,由于來不及教給歌詠隊隊員,又想及時介紹給廣大群眾,于是張曙就找到林路以二重唱的形式進行演出,使這首歌曲迅速傳遍武漢三鎮(zhèn),唱響全國。張曙還先后發(fā)表了《唱歌的聲音與感情》、《聶耳作品的歷史性》等音樂文論,強調“要從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深切地去體驗,敏銳地去觀察”,才能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從而正確地把握與詮釋作品。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張曙輾轉撤往廣西桂林,據(jù)與張曙朝夕相處的林路回憶:“他除了組織領導歌詠活動外,主要是推敲那首《十二月抗敵歌》。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音節(jié)他都細細琢磨,時時都在吟唱推敲,幾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全部傾注在這個作品中。” 不幸突如其來,12月24日中午,年僅30歲的張曙犧牲于敵機轟炸。他短暫一生創(chuàng)作出200余首抗戰(zhàn)革命歌曲,以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斗志昂揚的愛國熱情,鼓舞和教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不懈奮斗。 (摘編自黃敏學《洪波一曲壯國魂》)相關鏈接①張曙先生之可貴在于和聶耳同為文化戰(zhàn)線上的兩員猛將……救亡歌詠便是最顯明的,代表了大家發(fā)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眾發(fā)出了要求團結的呼聲。張曙先生便是這樣的工作者中的一個,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磨滅的。——周恩來②黃自死于病,聶耳死于海,張曙死于敵機轟炸,重責寄我輩肩頭,風云繼起; 抗敵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戰(zhàn)時期,壯聲破敵奴肝膽,豪杰其興。——郭沫若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 華蓋不僅使張曙在音樂上進步神速,而且對他人生道路的選擇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學畢業(yè)后,張曙放棄了父親為他設置好的人生道路,向著心中的音樂夢想揚帆起航。B. 在張曙看來如果沒有懂得大眾的生活情緒,無論作曲技巧怎樣高,也作不出大眾真正需要的音樂來,所以要喚醒民眾,得要先從大眾去學習。C. 1927年起,張曙開始了左翼音樂創(chuàng)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撻萬惡舊社會的話劇,使張曙的音樂才能鋒芒初露。D. 與同時代的新音樂工作者相比,張曙對民間音樂鉆研頗深,其抗戰(zhàn)歌曲汲取生活中群眾吶喊呼號的音調,不僅極具民間風味,也體現(xiàn)出奔放不羈、熱烈雄渾的戰(zhàn)斗精神。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5分)A.童年時期母親教唱的山歌和家鄉(xiāng)傳唱的徽調的浸染是張曙走上音樂道路的啟蒙,浙江省立八中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啟蒙。B.為了將臺兒莊會戰(zhàn)的壯烈場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中國軍民眾志成城、血戰(zhàn)到底的磅礴氣勢,張曙將田漢創(chuàng)作的詩歌《洪波曲》譜寫成大眾化的進行曲。C. 張曙對創(chuàng)作極為嚴肅認真,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音節(jié)他都細細琢磨,時時都在吟唱推敲,幾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全部傾注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D.張曙的名作《日落西山》之所以采用民間山歌的曲調,是為了更好地抒發(fā)出仁人志士拋卻兒女情長,毅然走向抗日戰(zhàn)場,甘灑熱血寫春秋的高尚情操。E.張曙在革命斗爭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開辟出無產階級革命音樂新的藝術道路,迄今仍引領著群眾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方向,成為我們學習和效法的楷模。6.張曙舍棄了父親為他設置好的入仕或經商的人生道路,走了音樂之路。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選擇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認識。(4分)
語文學習 http://m.e-deep.com.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