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外國語學校201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學習頻道    來源: 長春外國語學校      2025-02-26         

本站非官方網站,信息完全免費,僅供參考,不收取任何費用,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吉林省長春外國語學校201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
語 文 試 題
出題人:尹玲惠   
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           
1. 本試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題卡,共 5 頁。滿分 150 分,考試用時150分鐘?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卷交回,試題卷自己保存。
2.答題前,請您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考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
3.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 
 
4.保持答題卷清潔、完整,嚴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帶。
第Ⅰ卷 閱讀題 (共70分)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關于重陽節(jié)的來源,向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南朝《續(xù)齊諧記》所載的東漢汝南人桓景經方士費長房指點登山辟邪躲過一劫的故事。不過這個說法,并不可信!洱R諧》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葛洪《神仙傳》說,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后來跟仙人壺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關東漢、三國史事的文獻資料中都尋覓不到影子,僅僅在《宋書•符瑞志》中提到東晉成帝時有個太守叫桓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禮儀,而這種登高祭祀活動,在人類早期是作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現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群居穴處,輾轉山林。山林間生長著各種植物,隱棲著許多飛禽走獸,物產豐饒,早就引起人們的關注。山上云霧彌漫,而人們又觀察到云氣能致雨,以為山岳為神龍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們以為是登天的梯子或撐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誠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原始先民領略了莽莽群山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因而滋生了“萬物皆有靈”的神秘自然觀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發(fā)了登臨神山圣境的強烈愿望。“崇”字從“山”從“宗”,說明“崇拜”原來就是專對山岳而言的。
    秦統一中國后,一直到漢朝,皇帝對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視,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禪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動也隨之興起。據史料記載,約于劉邦在中原創(chuàng)立漢朝之時,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就曾登臨越秀山,君臣飲宴游樂。與劉邦同時代的漢閩越王無諸,也在九月九日率領臣屬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萊萸,飲菊花酒,宴集游樂。這些登高活動,比桓景的所謂“登高避禍”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確記述九月九日登高習俗的是三國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相重,又與“久久”諧音,故認為是適宜于長久、十分吉利的節(jié)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述了當時的重陽節(jié)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北朝杜臺卿的《玉燭寶典》進而解釋說:“其時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這些記載都說明重陽節(jié)的最初涵義并非辟邪避災,而是歡慶祈福。農歷九月,夏季作物已經成熟,晚秋作物也豐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戶滿懷豐收的喜悅,品嘗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飯,娛神又娛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的人,成群結隊到都外鋪草為席,設宴飲酒,歡樂相慶,答謝山川大地賦予的恩惠,并祈求神靈繼續(xù)保佑,使人們豐表足食,得以長壽。
古人說:“重九須登高,不高無節(jié)氣。”自各地開山建剎以來,重陽登高便由人類原生態(tài)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并最終演變?yōu)槿罕娦缘牡巧綂蕵敷w育活動。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面有關“重陽節(jié)”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重陽登高源自登山避邪的故事,原始先民在領略群山千變萬化的過程中,滋生了“萬物皆有靈”的神秘自然觀念,并激發(fā)了登臨神山圣境的強烈愿望。
   B.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而“九九”相重,又與“久久”諧音,因而“重陽節(jié)”被認為是一個適宜于長久、十分吉利的節(jié)日。
   C.重陽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登高祭祀,漢朝時南越王趙佗、漢閩越王無諸等也曾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率群臣登山飲宴游樂。
D.重陽節(jié)的最初涵義并不是歡慶祈福,而是辟邪避災。這從南北翱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和《玉燭寶典》等著作的有關記述和解說中可以得到證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說《齊諧》是一部連作者自己都未將其視作史實的志怪書,言外之意是《續(xù)齊諧記》中關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記載也不宜作為可信的史實來對待。
B.山林物產豐饒,能為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資料,這是他們崇拜山岳山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C.高聳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撐天的柱子,人們虔誠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
D.史料記載的重九登高活動可以追溯到比所謂桓景登高避禍早二百多年的漢初,但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有了重陽登高習俗的明確記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葛洪《神仙傳》說,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而有關東漢、三國史事的文獻資料中卻均無桓景其人的記載,可見費長房指點桓景登高避禍的說法并不可信。
   B.古人說:“重九須登高,不高無節(jié)氣。”自各地開山建剎以來,重陽登高便由原生態(tài)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
C.重陽節(jié)的習俗兼有“娛神”“娛人”兩種功能,前者在于感謝自然的恩澤,祈求神靈的保佑;后者則在于親朋相會宴飲,共享豐收喜悅。
D.“重九須登高”,如今,重陽登高已演變?yōu)橐环N群眾性的登山娛樂體育活動,這與古人登高祈福的風俗一脈相承,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節(jié)日的風俗略有變化。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宿為人清謹忠實,內剛外和。登第,為揚子尉,縣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數千人。以薦為館閣?,進集賢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殺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訊之,囚憚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復問,久乃云:“旦將之田,縣吏縛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獄繙閱,探其本辭,蓋婦人與所私者殺其夫,而執(zhí)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諒大興學校,費錢數十萬。宗諒去,通判、僚吏皆疑以為欺,不肯書歷。宿誚之曰“君輩佐滕候久矣,茍有過,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豈昔人分謗之意乎?” 坐者大慚謝。其后湖學為東南最,宿之力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號曰胡公塘,而學者為立生祠。唐介貶嶺南,帝遣中使護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測,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殺直臣之名。”帝悟,追還使者。涇州卒以折支不時給,出惡言,且欲相扇為亂。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護弗遣。宿曰:“涇卒固悖慢,然當給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與,計吏安得為無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紀綱益廢矣。”拯懼,立遣吏。拜樞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趙滋顓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憂患之來多藏于隱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邊北人捕魚伐葦一切禁絕由此常與斗爭。南北通好六十載,內外無患,近年邊遽來上,不過侵誣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詰,何至于興甲兵哉?今搢紳中有恥燕薊外屬者,天時人事未至,而妄意難成之福。愿守兩朝法度,以惠養(yǎng)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數乞謝事。治平三年,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師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贈太子太傅,謚曰文恭。
(選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傳第七十七》,有刪節(jié))
【注】①折支:軍餉。  ②顓:通“專”。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辟左右復問        辟:避開
B.宿取具獄繙閱            具:全部
C.乃俟其去而非之          非:指責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捍:抵御。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憂患之來|多藏于隱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邊北人|捕魚伐葦一切禁絕|由此常與斗爭
B憂患之來|多藏于隱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邊|北人捕魚伐葦一切禁絕|由此常與斗爭
C憂患之來|多藏于隱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邊|北人捕魚伐葦|一切禁絕|由此常與斗爭
D憂患之來|多藏于隱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邊北人|捕魚伐葦|一切禁絕|由此常與斗爭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胡宿辦案慎重,講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時,遇到一個將“囚犯”判為死刑的案子,經過單獨審問,并查閱案宗,終于弄清事情真相,原來是一樁冤案。
B.胡宿為官剛正,對錯誤敢于批評。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資興辦學校,下屬官員當時不說什么,待其離任后則懷疑其中有欺,胡宿對他們進行了嚴厲責備,并把他們打發(fā)走了。
C.胡宿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正直敢言。涇州士兵因軍餉遲發(fā)想相互煽動作亂,胡宿認為士兵確實有罪,而有關官員和庇護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趙滋擔任守邊官員以來,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斷發(fā)生摩擦,對此,胡宿主張“外和”,由地方官員用文書向對方辨明即可,不必動用武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蓋婦人與所私者殺其夫,而執(zhí)平民以告也。
(2)今搢紳中有恥燕薊外屬者,天時人事未至,而妄意難成之福。
語文學習  http://m.e-deep.com.cn/chinese/
陽光考試網    考試資訊分享    m.yggk.net             [責任編輯:陽光學習網]
陽光考試網手機版 |   學習頻道 |   學習專欄 |   大學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統 |   高考志愿填報 |   專題列表 |   教務管理系統 |   高考錄取查詢

  陽光文庫   免費學習門戶 備案號:閩ICP備11025842號-3 網站地圖

本站所有資料完全免費,不收取任何費用,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版權和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陽光學習網, All Rights Reserved.